张家文脱胎漆器大师工作室

      曲水流觞,漆器之美。红黑相间的斑斓纹饰,色调典雅的脱胎漆器,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古意的世界。坐落于闽侯荆溪镇厚屿村村委旁的张家文家里,传来了一阵阵天然漆树的厚重醇香,厅堂里张家文和两个徒弟正在给一个粗坯贴箔,角落里静静摆放着琳琅满目、图案浪漫飞动的脱胎漆器,正如诗人袁枚对漆器的雕工和色彩之美所赞美的,“阴花细缬珊瑚明,赪霞隐隐东方生”。从业四十多年的张家文和他的团队近30人,耗费5年8个月制作的国内最大的一对脱胎漆器《牡丹大花瓶》,采用濒临失传的雕填工艺,描绘出仿宋代的缠枝牡丹图案,在上海世博会上蜚声中外。尽管技艺超卓,但谈到眼下这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市场的突围问题,让张家文的眉头一次次皱起来。
    
       脱胎漆器:列入非遗的福州本土“珍贵黑宝石”

       福州脱胎漆器,质地固轻巧,装饰精细,色泽鲜艳,结实耐用,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与北京景泰蓝、   景德镇瓷器并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国外曾用“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人间珍宝”等来赞誉福州脱胎漆器的精美。脱胎漆器之所以让洋人叹为观止,是因为其不仅轻巧精细,经久不褪色,还在于百年前漆器的生产工艺就是环保型产品。脱胎漆器以天然大漆和棉麻布为材料,经制模、裹布、上灰、上漆、脱胎打磨、贴箔、抛光等5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因其做工精细、造型独特、典雅大方而驰名国内外。福州脱胎漆器有着“气韵流动的线”“惊彩绝艳的色”,郭沫若曾作诗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福州漆器始于南宋,到了清乾隆年间,福州髹漆大师沈绍安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独特的脱胎漆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沈氏脱胎漆器族传家承至第五代时,沈正镐、沈正恂开始试制成功将真金真白银碾成粉末调到漆料中去,并调研了葱白、米黄、天蓝、果绿、古铜等颜色,大大增加了漆器的观赏性。从此,脱胎薄料髹绘漆器产品几乎占据清末以后福州漆器的半壁江山。1898年,沈正镐、沈正恂将漆器送到巴黎参加世博会,一举获得金奖。此后,福州沈氏漆器又在先后多伦多、柏林、伦敦、费城等8届世博会上获奖。在中国参加的历届世博会上,福州脱胎漆器几乎都被官方作为指定的征集产品。新中国成立后,福州漆器也一直被列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5月20日,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福州脱胎漆器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从单线的家传线路到大师工作室的传徒谱系
    
       张家文父亲张国潮则延系沈氏的脱胎薄料髹绘家学,名闻遐迩,作为1958年中国第一辆自行生产的轿车——红旗轿车的内部装饰者,包括仪表盘的边框在内的轿车内部漆制品,都是张国潮亲手完成的,采用的便是脱胎漆器制作方式当中的赤宝沙工艺。在张家文泛黄的家族老照片里,还能瞥见当年毛主席乘坐的这辆轿车。家里墙上的诸多奖状更诉说了这个家族彼时的辉煌和荣耀。张家文作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在其父张国潮悉心指导下,15岁便投身学艺,经过40多年的学习和探索,全面继承了髹漆的各种技巧,对“漆性”认识也有了彻底的融会贯通。他先后参与了1986、1990年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等产品的创新设计制作,并掌握传统脱胎漆器从泥塑、翻模、脱胎、变图、仿采、退光全过程技艺,成了“全天候”艺人。他2006年制作的2.53米青退紫雕填双凤三脚脱瓶参加2006年福建省争艳杯评选荣获银奖、福州市如意奖一等奖等。2010年,张家文入选福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州脱胎漆器髹绘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张家文尤其擅长漆艺的雕填、镶嵌、漆变、赤宝沙、色变等濒临灭绝高难度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并向其儿子张升华以及其他几位学徒传授脱胎漆器生产技艺。去年,张家文脱胎漆器大师工作室获批后,打破了以往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的技艺传授封闭体系。张家文和张升华、林敏丽等七名中高级脱胎手工技师签订了《师徒协议》,规定在三年内让学徒熟练掌握技艺,能独立完成脱胎漆器制作,并最后达到高级工标准。
    “因为有兴趣,自己也下了不少功夫,跟父亲学习漆艺全过程制作,多年与漆打交道对漆性有所了解,逐渐产生了‘漆感’。”现年31岁的张升华也同在大师工作室内一面学习,一面帮忙带徒,他子承父业,大有所成,其独立创作的“镶嵌凤图案立盘”荣获2011年北京展览会国粹杯铜奖。日前,他还被闽侯县推荐参评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脱胎漆器漆艺镶嵌代表性传承人。 

   濒危的脱胎漆器的雕填奇艺和传承难题

据介绍,采用普通工艺的福州脱胎漆器,通过塑模、翻模、裱脱、地底、装饰(彩绘或磨绘)、涂漆、磨擦等60道工序,半年左右时间即可制成。但张家文和其团队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的牡丹瓶,其中仅雕填镶嵌一项复杂的外表装饰技艺就花去了3年多时间。而选择濒临失传的雕填镶嵌工艺,为了让花瓶分段连接处制作较为完美,同时让牡丹瓶颜色显得更为饱满富丽。和传统的脱胎漆器制作工艺不同,雕填镶嵌更需功力,举个简单例子,普通漆器表面图案是绘画画上去的,而牡丹瓶图案则是在瓶身表面雕刻出形状后再一块块填进去的,不像普通漆器图案只给人平面无奇的感觉,它富有深度和立体感。而目前能熟练掌握这门技艺的,基本只有张家文等寥寥几人。
据了解,在张家文所在的漆器专业村——闽侯厚屿村,由于很多技艺精湛的老师傅的相继离世,难度较高的脱胎漆器制作工序后继乏人。在厚屿村,能完整掌握传统脱胎漆器制作工艺整个流程的,基本就剩下张家文、张升华父子了。
像张家文这样恪守手工艺制作最后底线的脱胎漆器传人,还在苦苦坚持着。“单单一个粗胚的制作基本要耗费一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用的生漆都是环保的,天然的,所以耗时都比较长。”张升华表示,脱胎漆器的生产周期和产品特点决定了它的价值,而这恰恰也是手工艺品在时间凝炼中所打磨出的价值。
同时,敲响脱胎漆器濒危警钟的依然是后继人才的传承问题。和其他工艺美术品的窘境一样,这些全依赖手工制作,工序繁杂、技法多样,加上制作周期长、经济收益慢、工作环境艰苦,年轻人从艺学技的热情普遍不高。“现在我们厂里十几个人,就一两个年轻人。”张升华说出了他的隐忧,由于学习周期长,待遇低,并且对脱胎漆器这门技艺普遍缺乏了解,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一行当。
    
      问路求解:艺术和市场的失衡之道

      历史上,福州脱胎漆器曾是宫廷珍品、国礼,老派的福州人家里脱胎漆器必不可少,它几乎是体面生活的代言。然而现如今,艺术和市场的失衡同样困扰着脱胎漆器的传承和发展。
前福州人大代表李德生长期关注福州的脱胎漆器,他呼吁,“脱胎漆器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情操,因此,在考虑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更要想办法保留好传统,把中华民族的传统好好地、完整地继承!”而直面市场的冲击,如何保持脱胎漆器的文化完整性,找到一条良性可持续发展之路,依然需要广大有识之士和社会的关注。
       在传承非遗文化和市场的平衡间,张家文和他的闽侯恒兴脱胎漆器厂也正面临着诸多难题。“我们长期以来只负责生产,在销售一块一直是短板。缺少一个有效的销售平台,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张升华表示这种市场和技艺的脱节,长久困扰着企业的发展。他期待政府部门能给予更多帮助,帮忙解决比如这种脱胎漆器手工小企业在原料采购等方面的难题。
       年轻的张升华思维活跃,曾在闽江学院艺术系师承连勇老师学习雕塑,对现代设计和美术创新运用到传统的脱胎漆器制作上有着颇多见解,为了使薪火顺利相传,目前他力图招收一些年轻的学徒,以及院校的毕业生,将脱胎漆器的制作以及髹漆传承下去。
       而政府部门也采取了相关政策,在努力帮扶脱胎漆器走出低谷。2011年,为有效保护地理标志产品,规范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使用和管理,福州市政府审议通过了《福州脱胎漆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细则》。自此,福州脱胎漆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将实行统一贴标制度,对每件贴标产品进行编号登记,贴标产品可在相关行业网站上查询,规范了脱胎漆器行业发展。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建立大师带徒授艺津贴制度,为脱胎漆器、软木画等行业大师带徒授艺提供享有200元至500元不等的津贴,并为这些濒危行业提供高技能人才培养绿色通道。

       福州脱胎漆器是中国漆器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是人类发展史上宝贵的文化财富。而重现脱胎漆器之美,再展闽都千年古韵,依然需要全社会的广泛认同,通过形成合力,平衡好市场和产品制作的关系,方能奏响榕都这一古老“非遗”的最强音。

电话:0591-87527815(海西巨匠),87525185(鉴定站)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七星井龙山里14号龙山大厦2楼             闽ICP备12018305号-2    |    Copyright © 2017 福建省技师协会版权所有